星期五, 5月 21, 2010

分析五區補選

五區補選投票率很低,只有17.1%,大約57萬人支持。比上次泛民得票85萬票,少了28萬票,佔67%。

根據2010年1月12日明報報導,公投的總投票率目標則定於50%,以簡單多數制計算泛民及非泛民中最強候選人的總得票,作為勝負指標。陳家洛稱,萬一公投結果失敗,他們不會輸打贏要,不排除會在不情願情况下支持政改方案,但仍要諮詢泛民意見。至於投票率未達50%,他們會視為運動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但兩黨會再另行商議如何就政改方案投票。社民連陶君行強調,50%投票率是目標,而不是公投門檻。陳家洛解釋,他們聽了不少意見,如果投票率太低,民意成分會受質疑。

可惜,他們計劃不周詳,公投參與者太低,結果隨時無效。他們也忽略了如果建制派不參選如何應對,缺乏先決條件,結果隨時無效。於是,大家沒有一個清晰標準來理解這個選舉結果。有清晰目標而沒有清晰的門檻,輸贏不分,早就為各自表述輸贏鋪路。

從投票率看,以往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未曾超越65%。2008年立法會投票率有45.2%,大約150萬票,即182萬選民沒有表態。150萬票中,泛民得票85萬票,佔56%,餘下65萬票支持建制派。現在大約有57萬人支持五區補選,可視為普選派,另外那28萬票可視為什麼派?這些游離票,一可能不支持以補選當公投,二可能不支持激烈方式希望通過溝通來求共識,三可能是受到政府高層不投票的壓力。從這裡看,建制陣營以65萬票(43%)稍稍佔優,民主激進陣營以57萬票(38%)抬頭,民主溫和陣營以28萬票(19%)屈居第三。

這樣多多少少反映了社會走向兩極化,兩極之間嚴重缺乏溝通。 社會制度無法有效解決雙方的衝突。中央政府可能不了解箇中原因,更不相信民主制度是一種解決衝突的機制,但卻知道兩極化的社會現象。

屬於溫和派的普選聯應該是民主的使者。對於中央來說,派官員拉攏普選聯,自然增加建制陣營勝算。相反,如果普選聯能夠堅持追求民主立場,但以溝通解除中央疑慮,便對建制黨派造成壓力。如果激進陣營缺乏民主制度包容之心,懷疑普選聯,便自然造成內部分化,放棄自己的拍檔;而對建制陣營一面倒全面攻擊,只會加強對手的聯防意識。

民主兩大陣營應該是雙方的重要拍檔,為香港政治製造更大的策略空間,為多年政治悶局開闢一條新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