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6月 04, 2014

回顧二十五周年


於維多利亞公園所舉行的紀念儀式已經到了二十五周年。參與和主辦的憑著一點良知堅持到今天。大家都追求社會公義和民主。多年來的紀念儀式已經成了香港的標誌,但並不是追求社會公義和民主的唯一方法。要知道,重複做事而妄想有新結果是傻的。

集會的其中一個口號是建設民主中國。可是除了喊口號,二十五年來還做了什麼?若非改革,便是革命。橫貫世界歷史,英國花了500年從立憲到憲政,德國用了60年來推動憲政,日本用了20年來實現現代化。可惜,中國自1906年到今日仍然沒有憲政。108年呀!

為何?民主皆不是中日文化本來有的理念。其本因是學習能力和開明態度。日本習慣學習。唐朝時學習中華文化,200年前學習西方文化。學習荷蘭人的醫術,德國的軍事。可是中國自元朝卻日漸保守。縱使唐朝有很多外國人居住、外國食物、外國服飾、外國娛樂。宋代有四大發明。自元朝,菁英殆盡,全國成奴。心思都在元曲。社會、政治、哲學、科學、教育和航海的發展自明朝終止。發展萬萬不及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清朝的學術發展墮落到只有考據學。流失大量古代智慧和知識的同時,反而歐洲的教會協助傳遞知識。有些人認為佛教傳入中國代表中國有包容的文化,但不知道佛教傳入中國後需要扭曲部分觀念,才能得以傳揚,以免衝撞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外地文化傳入最後都只是強化本身文化,而非改進自身。最多只是輕微改良老庄道學。談不上促進整體文化發展。若你研究打醮,便發現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儀式一應俱全。所有儀式只是工具,完全忽略是否合理,是否統一。

學習能力有兩個方面。其一,像職業培訓,學習工藝知識。其二,像學術研究,通過實驗和論證,創造新知識。中國長時期以不斷嘗試來磨練工藝,卻誤用來作新舊之間取捨。當社會愈來愈複雜,超越了新舊模式,便無法處理問題。大部分君王都是依靠一些如周易和五行學說等道德觀念來管理天下。當現象不符理論,便以為子民缺乏教化,而不認為理論有缺憾。從所謂疏不破注,便可見他們故步自封。於是政令推行時,竄改報告掩飾錯失,也會用來奉迎君王所信奉的學說理論。從人口紀錄,準確率比日本低很多,便知情況有幾嚴重。時至今日,也是如此。禁制上訪,製造和諧假象。

學習能力低,也可能源於古代已經崇尚直觀和頓悟有關。缺乏學習和思考方法,依靠天人感應。哲學推論不足,或者推論起點太高,導致後繼無人。中國哲學家數目和諾貝爾得主跟人口比較是不成比例。這跟開明程度有關,加上文化的複雜性,文化惰性更強。

可知道,民主不只是政治制度,也是生活方式,是文化一員。人民需要相信制度背後的宗旨,才能運作得宜。這不是功利主義者的習慣。需要思考模式的轉變。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大陸沒希望。沒有比政府更強大的改革動力。因此香港民主化不能依靠中國大陸的民主化。

維園集會的第二個口號是平反六四。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失敗後,貪腐集團更有財有勢,成了今日社會支柱。社會道德淪喪,精神支柱消失,毫無歸屬感。沒有是非,只有財勢,專制社會牢固不破。歷史教訓不斷重複。抱著文明國度中的西式社運來追求平反六四,而缺乏其他策略部署就是傻的。

除了喊口號,可做什麼?首先要認清自己身分。香港人講英語,講廣府話。相信孝道,人文關懷。相信禮義廉恥,相信理性、公義、法治、民主。比中國大陸人,香港人揉合華夏和西方文化。可惜移民潮和主權移交後,菁英外流,社會發展停滯不前。華夏文化的深層問題懸而未決。重修華夏文化,鞏固兩大基石之一;結合西方憲政,使之現代化。從而建立歸化香港計畫,抵抗千瘡百孔的國民教育。從而建立政策設計準則,以復興本土經濟,吸引海外人才,抵抗經濟全球化的風險。要強化香港為華夏文化中心,以文化和社會制度來建立自己長遠優勢。

(English version)

有關文章
  1. 華夏文化迷思
  2. 華夏文化的愛與痛
  3. 華夏文化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