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01, 2010

中國民主旅程

每年7月1日香港各界除了慶祝回歸也會參與遊行。今年由香港民間人權陣線所舉行的遊行的主題為「七一向前走,香港前路在我手」。

遊行人士的目的雖然各有不同,有民生,有最低工資,也有反對種族歧視,但仍然以追求民主最為鮮明。

自從1988年爭取全面直選,香港市民不斷追求民主制度。在漫長的22年裡,對手從港英政府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派與中國共產黨斷絕溝通多年,談判無從說起,政治困局到現在才有變動。

可笑的是中國共產黨曾經在民國初期曾狠批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承諾保障國民言論自由,建立民主制度。國民馬上趨之若騖,可見追求民主始於民初。

當時除了共產黨,胡適也曾狠批國民黨一黨專政,不容國民挑戰孫中山的思想,沒有憲法的訓政只是專政。於是國民政府遷怒於他,通過教育部來向這位中國公學校長下一道訓令,說他的言論不符合校長的身份。

其實民國政府成立後,胡適見到整個國家積極求變自強,各方希望建立民主制度,但是他認為民智未開,國家發展仍然受到傳統文化制抓,需要先提高對自由,理性與人權意識水平,改變極權文化,才能為民主制度打下良好基礎,否則只是徒具模式。

因 此胡適與陳獨秀合辦新青年雜誌,喚起青年,認識個人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等等。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石破天驚的《文學改良芻議》,促成了 新文化運動。可是後來陳獨秀加入共產黨,胡適黯然離開新青年,到北京繼續推廣民主科學的理想。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翌年,發表《人權與約法》。

胡 適能夠接觸西方文化多靠他自己的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遠赴美國留學修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師承哲學家教 育家杜威。胡適本名嗣穈,受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科學觀念洗禮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適。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與輔仁大學任教,教授文學,哲學,歷史 學,考據學,教育學和紅學。

身 為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的胡適,在外地求學,學成歸來回饋當地,都是順應當地的傳統。安徽績溪縣與附近的歙縣(歙音涉)前身是明清時代的徽州。徽州地少人多非 常窮,但位於杭州池州景德鎮三地中間。這樣自北宋以來促使當地人一到十幾歲要學習到外地經商,一去就是十多年後才返回徽州。他們買賣木材,銅器,鐵器,瓷 器,玉石,墨硯,茶葉,鉛錫,紗布,燕窩,洋蔘,白糖,糖果,胡椒,檀香,紅木香,臘丸等等,更經營飲食與典當,真是無所不包,更遍佈全國。

由 於從商關係,他們建立了非常務實的文化,對於從商或者考取功名都非常贊同。每個徽州人都要認字與學習運算,方便書信來往,營運生意。由於考取功名的人很 多,牌坊也特別多。文化與財富不斷累積,不但富甲天下,更稅甲江南,而徽菜徽劇慢慢形成了獨立風格。徽派建築也得到美國人的欣賞。黃山皖南古村落(宏村、 西遞)被列入世界遺產。歙縣績溪縣雙雙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另外由於絕大部分徽州人都是從商,他們不但以財富衡量個人成就,更特別注重契約精神,常言道好記憶不如爛筆頭。他們相信白紙黑字,要立紙為證。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上的徽州也有近代資本主義的影子,香港的影子。

現 代社會也建基於契約精神,是人與社會之間的契約,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憲法與法例都是白紙黑字的法則,人人信守法律,彰顯了公義公平。三權分立,互相制 衡,彰顯了公開公平精神。有了法治的基礎,民主制度便能夠促使社會穩定地自我完善。中國的民主旅程可能要從歷史裡找,從徽州裡找。

參考書籍

王振忠,《千山夕陽明清社會與文化十題》

格里德,《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