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31, 2009

建國大業,明歌頌,暗批判

在建國大業所謂主旋律電影中,毛澤東等中共已故領導人都是主角,蔣介石和蔣經國都是配角。電影情節刻意描寫雙方相反的走勢。

當時民國貪污成風,家族某些成員內都挖國家牆角,幾乎導致亡國,中共則清廉民主,促使國家強大。到了今天民主在中華民國,中共則貪污成風,貪官都挖國家根本,暗地裡批判自找末路。在政治協商過程中,強調多黨合作,現在卻是一黨獨大,忘本。中華民國則實現政黨輪替,尊重民主制度,可喜。

在人物描寫方面,雖然故意美化毛澤東周恩來,描寫他們醉後的真性情,與兒女玩耍卻顯得肉麻,很多時候更像寨主,在正面意義不及描寫蔣介石和蔣經國的清廉,反貪污的決心。毛澤東看似對李濟深寬大,實際卻更顯得老謀深算,為了打擊敵人,不惜巴結敵人的敵人。

星期一, 10月 19, 2009

施政報告Part2

曾蔭權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名為群策創新天,提出進步發展觀,與胡主席的科學發展觀,首尾呼應。可是,那裡才進步?發展還是發財?

政府參與前海的發展,強調提升香港本身的服務業,但是忘了深圳高速土地發展是從寶貴的港粵共享的珠江和后海灣而來。土地污染,水污染等等不能單方面解決。最怕后海灣變成后海渠,影響了米埔紅樹林的水質。

其實,進步發展觀比科學發展觀更抽象更模糊。科學發展觀可以理解為以科學精神作為發展原則,不要盲目發展,要有科學驗證為基礎。可惜曾蔭權的科學發展觀,發展本身含有進步的概念,進步發展觀就是文字通脹的產物。進步發展觀就是發展,在狹窄的經濟角度來看,就是發財。如果能夠平衡保育,環保與發展,可以稱呼為均衡發展觀或者永續發展觀。

要麼發展知識型經濟,其實要尊重知識,發掘知識,開拓知識領域,鼓勵研究。有清晰目標,人才自然來。不要學亞洲電視以前先挖角後定策略,人才快來快去,徒勞無功。只有多元活潑的文化及優質的生活環境是必要條件,但不足夠。科技研究經費,轉變成產品的支援,政策鼓勵採用本地研發的產品都是必要的。

中環要保育,但其他地方呢?舊中區警署已經剩下軀殼。拆了中環天星碼頭,才保育。活生生的被害死,死了就被製成標本。

樹木管理方面,政府最多只有內部指引,還不立法管理,樹木管理辦事處不需要跟從什麼法例來管理,讓各界難以參與及監管。

在低碳經濟,政府以為服務行業是低耗能,卻不知道很多零售業的商店與廣告牌都是高耗能。最好把商業電費變成累進的計算方式,或者凌晨時段提高收費,或者制定光污染的條例。慳電膽要慳d,應該採用LED燈。地鐵開始用了,政府地方要儘快採用。

檢討空氣質素指標,而不加強改善空氣質素的措施,治標不治本。應該大力推廣電動車,甚至本土設計的電動車;車輛指示燈該用LED,增加飛輪以儲蓄啟動所需動能,減少車輛消耗汽油;大廈增加儲蓄電力裝置,減少增加發電機組來提供高穩定性的電力,減少發電廠的污染。

固體廢物管理,膠袋是冰山一角,街道上應該多設立分類回收箱。為消費品的包裝制定嚴厲的政策,促使製造商負責產品包裝的回收。其實,香港某些健康飲品已經採取了行動,對於減低包裝成本,增加顧客歸屬感,都甚有成效。電話都可以trade-in。其他產品應該可以效法。

飯盒方面,應該在推行之前發現問題。小學生都知道即棄飯盒一定造成嚴重污染。現在才提出改善方法,太慢了。

報告強調愛心、關懷、互助、履行公民責任和維護傳統價值。可是,長者宿位長期不足,政府沒有愛心,不願意撥更多地興建長者中心。這些中心的建築自然製造就業,營運時候需要很多護理人手,也製造就業。關懷青少年卻專注於驗毒。

報告說社會流動機會亦趨於制度化,學歷成為個人能否進身中產的關鍵。其實,兩者沒有必然關係,如果學歷是關鍵,便代表社會流動機制單一化。社會流動機制制度化反映了社會現代化,制度化暗示過程是公開公正。不同的行業應該制定自己的資歷架構,而企業晉升制度應該配合資歷架構,讓人有清楚的努力方向,發展事業,進身中產甚至建立更美好的生活。現在的資歷架構不完整,企業可以參考又可以不參考,晉升制度不透明,促使企業內部權力鬥爭。企業如此,國家如此。

教育方面,少了個公開考試,少了分辨學生的資訊;遲了一年考試,多了一年懶惰。教育開支,政府常常以全年預算作比較,但是預算大少要看政府稅收。問題是有些國家雖然教育開支佔全年預算比較少,但是因為稅率高,教育開支仍然很大。因此,我們要注意教育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香港教育開支只佔GDP的4%。與南韓相約。

星期四, 10月 15, 2009

施政報告群策創新天


曾蔭權今年的施政報告名為群策創新天,其實私酒藏舊地。閉門思考,把自己的舊酒拿出來享受。

施政報告除了報告過去一年的成績,也要為來年定下願景Vision和具體目標Mission。正如一間公司會定義自己或者定立理想,為了達成理想要採取什麼策略,這些策略應該有什麼實踐方法。

按道理,群策創新天,就是願景,但是不清楚。究竟是怎樣的新天?雖然標榜群策,怎樣改善制度來讓市民協助政策的設計呢?

施政報告列出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業為龍頭行業。報告側重配合國家的整體發展需要,但是忘了自己本來是獨立的經濟體系,要走自己的道路。內地企業總想怎樣走出去,香港卻未提伊斯蘭業務。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是世界的焦點,施政報告只看到中國。

旅遊業篇幅很少,只見個人遊和郵輪碼頭。沒有生態旅遊,沒有文化旅遊,更不用說與歷史保育結合。預計以往所建立的西化旅遊設施吸引了首次來港的內地遊客。富起來的內地遊客開始走遍歐洲美國等地,香港已經不是行程的起點與終點。見慣正貨的西方遊客不再看模仿西方的旅遊設施和商場。唯一吸引他們可能是郊外山水。

貿易方面,一廂情願的強調香港與內地的設施明確分工,保持香港在環球供應鏈的領導地位。看看供應鏈,由原材料,產品設計,半製成品,製成品,批發到零售。香港缺乏原材料,所以不是供應鏈的源頭;中國則擁有豐富資源。負責半製成品/製成品的製造業早早北移再北移到世界工廠-中國。零售,即市場,中國就是世界最大的市場。既然製造業與零售在內地,批發自然落入內地手中。香港只好努力拓展最後陣地-產品設計。產品設計要照顧市場需要,但創意不能受制於市場需要。例如,冰皮月餅就是前者,帶領市場,創造市場,建立產品特色;合資電影就是後者,臣服於市場,是誰設計也沒所謂。

物流業方面,從地面來看,香港已經是中國眾多窗口之一,長江一帶有上海張華濱集裝箱碼頭,有鐵路接駁碼頭。華南一帶則有鹽田港,碼頭費用比香港低,只需要一次清關手續。香港從來不考慮用鐵路接駁碼頭來加強運輸力,減低馬路負荷,又不促使碼頭費用下調,困境難以解決。從空中來看,香港擁有很多國際航班,內地機場所擁有的國際航班相對較少,暫時仍然有競爭力。
物流業管理方面,香港十分成熟。其實很多內地的集裝箱碼頭是香港合資。香港物流業龍頭李先生獨具慧眼,很早到深圳,上海,寧波,惠州,江門,南海,汕頭,廈門,珠海發展,建立了13個碼頭。隨著內地不斷發展,香港物流業的靈魂(管理)會慢慢脫離軀殼(香港),以新方式存在。可能要走向物流研究,物流技術,物流管理,物流培訓,物流認證等各方向。

專業服務,報告空泛,可指醫生,又可指律師。確認醫生資格比較容易,確認律師會計師則困難。內地兼容個人容易,兼容機構困難。報告著墨不多,難望遠景。

六項優勢產業,是指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檢測和認證產業,環保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千頭萬緒,土地先行。用土地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用土地為國際學校開路。什麼政策幫助改善教育,改善教育制度?暫時看到的是新高中課程未必能夠配合有75個國家承認的國際文憑的要求,銜接海外大學可能出現困難。因此,教育國際化集中在大學呈現,中學部分則依靠國際學校了。到現在,教育國際化還未回應"為他人作嫁衣"的問題。海外畢業生,畢業後的就業不是大學的管轄範圍,只能作介紹,但不能阻止離開香港工作。如果畢業生留港找工作,學生簽證又不知道可否延續,總不能未有工作前簽發工作簽證。地區合作,讓人聯想河套地區,何不為此定目標?

施政報告要發展醫療產業,又加強培訓人手,又預備土地。從輪候時間長,便知道人手不足。增加有關學額是補現有不足,還是為擴展醫療產業的需要?而檢測和認證產業未有藍圖,難作評論。

在環保方面,開發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投資很大,是港商可以爭取的綠色商機嗎?奧巴馬就增加了有關研究經費。政府有沒有增加能源方面的研究經費?香港理工大學所研發的電動車MyCar已經在倫敦有售香港政府則在大嶼山測試三菱的電動車,現已落實會購入10輛。

創新科技,志在新產品推出市場,讓社會受惠。現在推行像銀行按揭的現金回贈計劃,不如協助產品的工業設計,市場推廣和品牌管理。

在發展本地的文化及創意產業中,西九仍然是個載體,時間表則是個謎。

唯一清楚可見,十分具體的是保育中環,十分可喜。可是,令人發冷的卻是啟德發展區設立的區域供冷系統。充滿睡意的是醫療融資。

文章到此,十分漫長,下回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