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04, 2013

儒家思想與人道主義

看了新儒家與企業精神的簡單介紹。它指出儒家最關心的一個方面是我們如何學會做人。儒家思想堅持人道主義的方向,並且倡導一種人道主義的生活方式。當然,我們大家都是人,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必須有意識地去學做人。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進程,其中牽涉到信念、不斷的努力和整體探討。

首先,根據儒學的教義,學做人不是自發的,它牽涉到個人的抉擇和信念。沒有這樣一種自覺的努力,我們只能在極有限的意義上是人。因為我們不能實現人的全部潛力,所以我們必須獻身於學做人的道德和精神歷程,把學會做一個完人當作一項畢生的事業。

第二,這個學習過程是連續不斷的。我們不能把它看做一個能在有限的時間範圍裡完成的課題或項目。事實上,許多儒者都主張做人的進程是永無止境的。

第三,這個進程是整體性的。學做人並不僅僅是學習一種特殊專業的技巧,或者是熟練某一個特殊的行當。眾所周知,要成為一個音樂家或藝術家,牽涉到的就不光是獲得良好的技巧,培養音樂才能或藝術意識,同樣也需要個人品質的修養。以此類推,學會做一個完人,就要求在倫理和宗教意義上,使人格得到全面的改造。

在古典儒家哲學對於這個核心問題的發展初期,孔夫子對真正的學習所下的定義是“為己之學”。我們這裡所意味的為己之學是什麼呢?從表面上看,它好像是主觀的理想主義或極端的個人主義,但實際上,儒家對於群體的重視,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個人主義恰恰相反。儒家既不把自我看作單一的分離的個體,而是把它看做人類關係中的一個實體。每一重關係都有助於自我的發展和全面的構成。自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它的所有關係的總和。同時,它又被看做各種關係的一個中心,不能被歸納於這些關係本身。

作為關係的一個中心,自我在不斷地發展。它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相反,它總是向著人類經驗和人類關係的其他層次開放。在這個意義上,自我,作為關係的中心,涉及到一個在不斷發展中的人類關係網絡裡不斷進行擴充的進程。因此,我們必須把實現自我的真正進程同自我中心或者自私自利區別開來。要真正實現我們自己,我們就必須超越我們的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