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02, 2012

再思考香港國民教育

從宏觀角度看香港的國民教育,首先要分析怎樣才是國,怎樣是國民,怎樣是教育,怎樣是國民教育,最後怎樣做香港的國民教育。

國家用什麼來建立?歷史因素?如果單單是歷史因素,為何有些國家會分裂?種族關係?如果單單是種族關係,美國不能從英國分裂出來,外蒙古不會與內蒙古分開。地緣關係?也不能解釋北越不能與中國合併,比利時不與法國合併,列支頓士登既不與奧地利合併,也不與瑞士合併。文化呢?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如何自處?為什麼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文化相近卻又不能自組一國?可見國家之所以成為國家,需要各種紐帶,既要歷史因素,也要種族關係,地緣關係,文化關係。

看看香港。歷史因素,香港是從滿清分割出來。中華民國則從消滅滿清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從中華民國的國土中誕生出來。既然滿清已亡,香港則與中華民國的關係較大。種族關係,當年大量難民從大陸湧入,所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較大。地緣關係,當然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較大。文化關係,則與中華民國非常接近。反觀,大陸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香港使用廣府話和正體字。大陸婚嫁傳統不再,香港婚嫁傳統仍存。大陸的儒釋道蕩然無存,香港的儒釋道仍存。

平情而論,其實香港與兩岸關係相對緊密。只是中英談判前,中華民國已經退出聯合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卻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促使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民在中國語言中出現的歷史其實很短暫。清末前,只有百姓。國民概念來自歐洲。由於古代人口流動不大,擁有(1)共同歷史,(2)風俗文化,(3)語言文字,(4)種族,並且(5)居住在一起,他們慢慢形成了國民意識。他們的共同特徵比較多。套用相同理念,中國有56個民族,當中漢滿蒙回藏的語言文字文化風俗各有不同,便希望虛擬的中華民族能夠把他們綑綁在一起。明顯是56個民族,卻生硬地加入中華民族。缺乏價值觀的聯繫,既不是儒家思想,也不是什麼宗教思想,更不是西方價值,大陸曾擁抱的馬克思思想,改革開放後也蕩然無存,基本上是價值真空。因此,國民觀念並不紮實。隨著經濟全球化,語言風俗文化種族之間交流日增,同時不斷衝擊國民觀念,卻催生了全球公民觀念。現代西方國家普遍依靠社會契約,人權,法治制度,公民社會等理念,公民的權利義務都會明文規定。這可類比作加入某間公司。其重點是遵守法律,使社會正常運作。可見國民是歷史產物,公民是現代產物。香港與大陸自1842年開始分隔,長達155年。 風俗文化,語言文字已經不同。因此,國民觀念非常脆弱。

教育,固然要教授知識,更要培育人格。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建立人格。以課程方式教授知識,以活動方式培育價值觀。價值觀要在生活生根。情感也要在生活生根。

公民教育和國民教育最基本要使國民認識國家,認識國家的真實面貌。當然更要培養國民的歸屬感。這是十分合理。

可惜,香港的國民教育以情感了解國情,那麼便是以情感蒙蔽理性,忽略大陸的謊話。因為大陸所寫的近代歷史充滿謊話和隱瞞很多事實,導致大陸的中小學生都以為共產黨繼承孫中山辛亥革命的理念以為五四運動與共產黨甚有關連而忘記科學與民主以為共產黨是抗日主力以為共產黨的文化大革命受到反革命集團操控,以為文革徹底摧毀中華文化非常正確。

另外,身份認同是雙方面的。香港與廣東同氣連枝,都屬於嶺南文化,講廣府話。近年廣府話被打壓被矮化,三權分立的精神也被蔑視。這都破壞安全感和歸屬感。國民身份認同是內在情感活動,不宜混在以知識為本的課程中。試想親子活動變成課程會有什麼效果?只會得到虛偽情感表達的章法。追求客觀的知識與真相卻充滿主觀情感色彩,最後影響判斷。認同身分需要內在化,與個人身分結合,否則好像背後貼上一隻大烏龜。內在化這個心理過程需要培養,培養需要有質素的互動,建立類似一段共同而且愉悅的生命歷程。如果以為認知自自然然促使認同,世界上應該不會出現分離運動。

香港國民教育的滲透率其實很高,在中文,美術,體育,常識,科技教育中鋪天蓋地出現。學生困在國家的世界,反過來損害學生國際視野,也損害本地情懷。模糊了香港人的身份,損害一國兩制的其中一制。

香港國民教育的對象本應是國民。可惜,政府忘記了香港只有法理上的居民和永久居民。雖然香港聲稱中國籍的大約佔90%,但推行國民教育的對象竟然包括了主流學校的非中國籍居民。須知道中港主要是地緣關係和種族關係,大陸和非中國籍居民的所謂地緣關係是不能培養歸屬感。加上母語教學,他們都不是學中文。最終,他們會被排斥,香港難以保持國際城市的特色。

另外,同儕互評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是不專業的方式。第一,學生評核能力不足。第二,身份認同和歸屬感是內在情感,外在行為卻可因人而異。這樣推行國民教育,非常不智。

最後怎樣做香港的國民教育?一國兩制下,應該保持中國國民及香港居民的雙重身份。認識國家,應該以事實為基礎,以中國歷史科和國家版的經濟及公共行政科為核心。認識香港,以香港歷史科和本地的經濟及公共行政科為核心。身份認同,應該依靠課外活動和生活體驗,最終讓他們充分行使香港居民的權利。

有關文章:
思考香港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的書單
維繫國民與國家的紐帶